多介质过滤器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正常过滤和反冲洗再生两大核心阶段,部分场景还会包含反冲洗后的正洗环节,以确保出水水质稳定。以下是详细流程说明: 过滤阶段是多介质过滤器的主要工作状态,目的是通过滤料层拦截、吸附水中杂质,产出净化水。 进水分布 原水(待处理水)通过管道进入过滤器顶部的布水系统(如布水器、多孔板等),布水系统将水流均匀分配到滤料层表面,避免局部水流集中导致滤料层冲刷不均。 滤料层过滤 水流自上而下穿过多层滤料(如无烟煤、石英砂、磁铁矿等,按 “粒径上大下小、密度上小下大” 顺序排列): 顶层滤料(如无烟煤,粒径较大)先拦截水中较大的悬浮物、颗粒; 中层滤料(如石英砂,粒径中等)进一步拦截较小颗粒和胶体; 底层滤料(如磁铁矿,粒径较小、密度较大)深度去除微小杂质,同时发挥吸附作用(如有机物、色度等)。 滤料层下方的承托层(卵石或砾石)支撑滤料,防止滤料流失,同时辅助水流均匀渗透。
清水收集 经过滤后的清水通过底部的集水系统(如水帽、集水管)汇集,水帽可进一步阻挡滤料颗粒,最终净化水从过滤器出水口排出,进入后续处理工艺(如反渗透、离子交换等)或直接回用。
反冲洗的目的是通过反向水流和(或)空气擦洗,将滤料层中截留的杂质冲洗掉,恢复滤料的过滤能力。 排水 关闭进水阀和出水阀,打开排气阀和排水阀,将过滤器内的存水排至滤料层表面附近,避免反冲洗时水流冲击过大。 空气擦洗(可选) 对于污染较严重的滤料,可先通入压缩空气(通过底部布气系统),空气在滤料层中形成气泡,搅动滤料颗粒,使表面附着的杂质松动脱落。空气擦洗时间通常为 3-5 分钟,风压控制在 0.05-0.1MPa。 反向水洗 关闭空气阀,打开反冲洗进水阀(通常为过滤器底部进水),清水自下而上穿过滤料层,使滤料层膨胀(膨胀率通常为 50%-70%,如石英砂滤料膨胀后厚度增加 50%)。水流的冲击力和滤料颗粒的相互摩擦,将截留的杂质冲洗出来。反冲洗时间一般为 5-10 分钟,流速控制在 10-15m/h,直至排水口水质清澈。 排水(反冲洗后) 关闭反冲洗进水阀,打开排水阀,将反冲洗产生的污水(含大量杂质)排出过滤器。
反冲洗后,滤料层可能残留少量杂质或气泡,正洗可进一步清洁滤料并调整水流方向,确保后续过滤出水水质达标。 现代多介质过滤器多采用全自动控制系统,通过 PLC 控制器、液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实现流程自动化:
过滤阶段:自动监测进出口压差,当压差达到设定值(如 0.1MPa)时,触发反冲洗程序。 反冲洗阶段:自动依次执行排水、空气擦洗(若有)、反向水洗、排水等步骤,通过时间或水质传感器控制各环节时长。 正洗阶段:反冲洗结束后自动切换至正洗,直至排水达标后,自动恢复过滤状态。
多介质过滤器的工作流程以 “过滤 - 反冲洗 -(正洗)- 过滤” 为循环,通过滤料的拦截与吸附实现水质净化,通过反冲洗再生维持长期运行效率。其流程设计兼顾了过滤效果和操作便捷性,广泛适用于各类水处理场景的预处理或初级净化环节。 |